一年两赴联合国实习 | 俞莹蕾:做一个眼里有光的人

俞莹蕾是上外高级翻译学院2016级英语笔译专业研究生,2018年,她得到两次赴联合国组织实习的机会。在有些人看来,她是幸运的,但俞莹蕾坚信,“当你把每个日常做好,机会来临时才能把握住。” 她坦言,读研期间自己坚持做好了一件事——翻译。她将课堂上的积累运用到实践中,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参与稿件翻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毋宁说俞莹蕾“没有准备”,其实她早已将“准备”化为了“点滴”。见到俞莹蕾的那刻,她带着坚定的目光,“希望自己无论何时都是一个眼里有光的人,那种光亮来自对人生目标的执着,对人生价值的坚守。”

岁月留声之杨希钺教授-我与俄语的故事

杨希钺,1935年生,江苏镇江人,1957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俄语系研究生班,并留校任教。1957年-1979年,担任俄语实践课教学、编写教材、资料室和系办公室教学秘书等工作;1980年-1992年,先后担任俄语系苏联问题研究室副主任、上外苏联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92年-1996年担任上外国际问题研究所常务副所长;1987年-1999年,先后担任《苏联问题参考资料》、《苏联研究》、《国际观察》杂志主编。曾任中国苏联东欧学会理事、上海市东欧中亚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常务理事。

岁月留声之李棣华教授 ——我与法语的故事

李棣华,1936年生,浙江绍兴人,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本科),1962年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研究生)。1962年-1973年在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工作,任法语教师;1973年-1999年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系工作,1992年被评为教授,1993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生导师。

永不磨灭的红烛情:英语学院李观仪教授

作为上外英语系的开山人物之一,李观仪教授长期从事英语教学法研究,先后在《外国语》、《外语届》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主编《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法》(论文集)、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材《英语》和《新编英语教程》(1-8册,包括学生用书、练习册和教师用书),其中《新编英语教程》采取“博取众长,为我所用”的编写原则,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循序渐进,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有影响的英语专业教材之一。

姜椿芳与《列宁在十月》

1917年俄历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列宁领导俄罗斯人民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22年底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毛泽东曾经说过:“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俄罗斯十月革命对中国和世界来说都是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伟大事件。

忆外公姜椿芳:他的精神之旅,让我们启航

姜椿芳校长称上外为“母校”,但上外不是他毕业的学校,而是他做了首任校长的地方。创办上外前身的上海俄文学校,从接到任务到开学,只有两个月的时间。因为他在哈尔滨时期的俄文学习和翻译实践,因为他在上海创办《时代周刊》《时代日报》和担任时代出版社社长的积累;上外的创始人唯有他,因为他从事的大量文艺活动,在接到培养俄文人才的任务时,年仅37岁的姜椿芳已经是上海的文化名人。

崔玥盈:接受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先生接见的上外学子

在第13届“中华全国日语演讲比赛”中一举夺冠并在现场观众投票环节中包揽“最佳演讲”、“最佳问答”两大奖项,接受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先生的接见,与中国驻日大使程永华大使面对面交流……对于日院16级学生崔玥盈来说,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收获满满,充实而难忘。

熊子卿:给你讲一个上外故事

全球七强!在第38届国际公共演讲比赛(IPSC)中,经过与来自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名英语演讲高手激烈角逐,上外学子熊子卿不负众望,成为全球七强。

誉满学林,实至名归:上外百岁教授章振邦先生喜获上海哲社最高奖

日前,在上海市公布的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中,我国著名外语教育家、英语语法专家、上海外国语大学退休教授章振邦先生因创建新编英语语法体系为中国英语语言研究及英语教学改革创新作出重大贡献,荣获 “学术贡献奖”。

重阳忆大师|方重:“我的毕生只做了两件事——教学、翻译”

追忆往昔,方重先生作为上外的奠基人,辛勤耕耘、潜心治学,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时至今日,先生在学界仍具有广泛影响、享有崇高声誉。

<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