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声之钱绍昌教授——我与英语的故事

钱绍昌,1930年生,浙江杭州人,原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1954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80年入上海外国语学院执教英语。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英语专著、译著多部,翻译影视剧七百余部(集),其中《成长的烦恼》、《根》、《荆棘鸟》等先后获全国电视译制片一等奖;将中国多部影视剧译成英文,获“中国资深翻译家”称号;在报刊发表杂文和散文百余篇,获“林放杂文提名奖”。

岁月留声之何寅教授——我与汉语的故事

何寅,1938年生,江苏如皋人,汉族,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大学中文系。1962年-1967年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工作,1967年调入上外工作,曾任我校国际文化交流研究所、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文化与世界》学术论丛主编。主要从事中国文化、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

岁月留声之潘再平教授——我与德语的故事

潘再平,1937年生,浙江温州人,汉族,1961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德语系德语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88-1993年任德语系系主任。

姜椿芳与宋庆龄的友谊

宋庆龄是出生于上海并长期在上海工作、生活的老上海,她工作中基本是讲上海话,北京的随团翻译和上海为数极少的俄语口译大多听不懂上海话。整个接待过程,宋庆龄全都讲上海话,姜椿芳坐在主客之间,有条不紊地将苏联人的俄语,直接翻译成上海话给她听,主客之间交流得欢畅尽兴,突显了举办家宴的温馨、轻松的氛围。事后,宋庆龄对姜椿芳的评价是:翻译生动活泼而不僵硬。

鲁晏宾、王锁瑛夫妇:与葡语结缘,传播中国文化

12月3日,在对葡萄牙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葡萄牙《新闻日报》发表题为《跨越时空的友谊 面向未来的伙伴》的署名文章。

胡甄卿:以笔为桥,沟通灿烂异域文明

盛产阅读量10万+的爆款文章,最多的一篇达到34万+;同时给7个微信公众号和平台供稿,拥有一大批忠实粉丝。

孙义桢:人生岁月与编撰辞书难舍难分

2018年9月,在第四届辞书事业终身成就奖颁奖仪式上,上海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教授孙义桢荣获中国辞书会第四届“辞书事业终身成就奖”。辞书事业终身成就奖为中国辞书人的最高荣誉,旨在表彰甘于寂寞、甘于奉献,在辞书事业上卓有建树的辞书界前辈。

用音乐讲好中国故事:上外学子学以致用,向世界传播中国旋律

2017年底,在中国外文局主办的 “第一届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国际大赛” 上,有一支参赛队伍格外引人瞩目: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的MelodyC2E团队获全场最高奖项——年度特别单项奖“特别作品转化奖”,获此殊荣的全国仅5名,在上海仅上外一所高校。

传承上外气质 筑梦世界舞台:驻外工作的上外青年校友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每年的毕业生中,不少人选择从事外交、外事、外宣、外经贸、外语教育等领域的工作。“外”仍然是上外毕业生就业选择中最显而易见的关键字。“外”不仅仅指“从事涉外”,更代表了“沟通中外”——拥有世界眼光,也具备中国情怀,这既概括了上外人职业选择的特点,更是上外气质的重要体现。

联合国维和警队中的上外女生:为和平绽放的青春之花

“维护世界和平”,一句熟悉到有些普通的话语。是国际新闻中宏伟的愿景?是影视动画中夸张的台词?还是青春年少时纯真的梦想?对于剪断长发,携笔从戎的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届法语系学子张紫璇而言,却是她宁愿放弃多彩生活、决心用未来的每一天都为之努力的事业和生活。

<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