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声之潘再平教授——我与德语的故事

2019年01月14日

潘再平教授.png

潘再平教授

潘再平,1937年生,浙江温州人,汉族,1961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德语系德语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88-1993年任德语系系主任。曾任中国德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家教委高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曾受聘于深圳快易典电子辞典研究中心德语首席顾问,2014年荣获由中国翻译协会授予的“资深翻译家”称号。

主要著作

主持编写出版我国首部大型综合性德汉语言工具书《德汉词典》,主编出版《新德汉词典》等多部词典。其他出版物除有关词典学德论文和翻译外,有德国古典名著《痴儿西木传》,德国近代著名剧本《青春的觉醒》,德国现代作家G·格拉斯的小说《鲽鱼》(选译),H·伯尔的小说《莱尼和他们》以及阿登纳,施特劳斯等德国政治家的回忆录(合译)等翻译作品约一百万字。

著作(含编著、译著等):

[1]格里美尔斯豪森著,李淑,潘再平等译.痴儿西木传[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韦德金德著,潘再平译.青春的觉醒,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作品选第三卷[M].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

[3]余匡复,潘再平编.袖珍德汉词典[M].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

[4]潘再平修订主编.新德汉词典:《德汉词典》修订本[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5]潘再平,张宝发编著.新德汉小词典[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6]潘再平主编.新德汉词典[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语言学习

潘教授最初1955年来到上外时,先是读的俄语专业,1957年转至德语系学习。据潘教授回忆,自己在学习俄语时,阅读了许多俄语原版名著,包括当时图书馆馆藏的高尔基的《母亲》、《我的大学》、《我的童年》,还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后转入德语系学习一年后,潘教授便开始阅读德语原版书及报刊杂志,比如工人作家威廉•布莱德尔的三部曲、《世界报》、《新德意志报》及《法兰克福汇报》等。阅读这些德语杂志报刊为潘教授当时的词典编译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与启示,潘教授也强调了阅读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编译

在上外任教期间,潘教授主要担任高年级精读课、语法专题、词典学引论、词汇学——小品词专题、报刊选读等课程的教学。潘教授也曾多次赴德,在海德堡大学从事词典学研究。此外潘教授长期从事词典编写工作,主持编译了多部德汉语言工具书。潘教授主持编写了我国首部大型综合性德汉语言工具书《德汉词典》,在当时的条件编译综合性词典就是从零开始摸索。为了解决以前词典不实用的问题,潘教授和同事从1971年便开始筹备,通过商务印书馆、上海人民出版社及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支持帮助,潘教授甚至和出版社的工作人员一起到全国各地区征求相关意见,以求完善充实词典的内容结构。词典直至1984年才出版,历经十几载,编译过程可谓一波三折且编译者付诸大量心血。

无论是在语言学习,还是德语教学与编译工作中,潘教授时刻保持着乐于学习、严谨治学的态度,把语言学习及编译工作视为终身事业,是上外学子的学习典范与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