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声之钱绍昌教授——我与英语的故事

2019年01月14日

钱绍昌教授.jpg

钱绍昌,1930年生,浙江杭州人,原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1954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80年入上海外国语学院执教英语。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英语专著、译著多部,翻译影视剧七百余部(集),其中《成长的烦恼》、《根》、《荆棘鸟》等先后获全国电视译制片一等奖;将中国多部影视剧译成英文,获“中国资深翻译家”称号;在报刊发表杂文和散文百余篇,获“林放杂文提名奖”。

钱绍昌教授从投身医学,到从教上外,再到蜚声译坛,人生经历可谓非常传奇。正因如此,《文汇报》等各类媒体经常对钱教授加以报道和介绍。朋友们有人说他是“老来红”,也有人说他是“因祸得福”,对此,钱教授的回应是一句古话,“得失寸心知”。

投身医学

1954年,钱绍昌教授作为医学博士从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附属广慈医院(现瑞金医院)工作,后来被送往苏联列宁格勒医学院进修两年。在广慈医院做外科医生时,钱教授所在的团队在我国首次成功治愈大面积深度烧伤病人(上海第五炼钢厂炉长邱财康),因而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专程接见。后来,钱教授将这次治愈烧伤病人的事例改编成话剧《红旗飘飘》。剧本经修改后,在上海和北京人艺都有演出。谈及编写该剧本的初衷时,钱教授笑着说:“当时年轻嘛,天不怕地不怕的。”

从教上外

投身医学近二十年,钱教授任职广慈医院烧伤科主任,不幸经历“文革”,五载铁窗,险些丧命。出狱后,钱教授已年近半百,头上还戴着一顶“刑满释放分子”的帽子,医院拒绝接受他回院工作。1980年,恰逢上海外国语学院(现上海外国语大学)招聘高级英语教师。钱教授凭着深厚的英语根基,从300多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考取第一名,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文革”刑满释放人员身份走上大学讲台的人。直到3年后,钱教授的错案得以平反时,当时的上外人事处长王益康才告诉他:“在讨论是否录用你的时候有过激烈争论,让一个‘刑满释放分子’登上大学教师教席,国内尚无先例,最后是王季愚院长毅然亲自拍板的。”但令人痛心的是,王季愚院长这位可敬的革命老人和外语界前辈不幸在1981年就离世了,没有当面感谢他的知遇之恩成为了钱教授终生的遗憾。

1983年,上外国际新闻专业正式成立。钱教授涉猎范围甚广,尤其喜爱阅读新闻学相关的外文书籍,当时,真正懂新闻专业的英语教师只有钱教授一位。进入国际新闻专业任教后,钱教授以其旁征博引、融会贯通、幽默风趣的课堂风格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在1995年退休后,钱教授受邀继续授课,直至2005年75岁高龄时,学校搬至松江,因往返劳顿,身体状况不允许,钱教授才依依不舍地走下他热爱的讲台。

蜚声译坛

几乎与此同时,1988年,当时的上海电视台译制科科长黄其找到钱教授,邀请他翻译美国长篇电视剧《鹰冠庄园》。试译了一集之后,黄其就认定了他。当时电视台每逢周二和周五就播放一集,每集一万多字,也就是说,钱教授每三天就要翻译一万多个字。电视剧一经播出,收视率极高,最高时超过36%,一时间万人空巷。许多亲友纷纷打来电话询问他:“翻译电视上《鹰冠庄园》的那个钱绍昌是你吗?”忆及这段经历,钱教授觉得虽然累,但享受其中。

自此,钱教授片约不断。十几年来,钱教授共翻译外文影视剧700余部(集),包括《鹰冠庄园》、《大饭店》、《成长的烦恼》、《根》、《后代》、《浮华世家》、《迷人的香水》、《拿破仑与约瑟芬》、《蒙特卡罗》、《冷暖人间》、《国际间谍》、《斯嘉丽》、《荆棘鸟》和《哈姆雷特》等,其中《成长的烦恼》、《根》和《荆棘鸟》等先后获全国电视译制片一等奖。同时,钱教授还将100余部(集)国产片译成英文,获得了“中国资深翻译家”称号。

有人开玩笑说,钱老这教师当得比医生更赚钱。对此,钱教授说,其实自己当翻译时很辛苦,根本没有多少稿费,更别说版权了,纯粹出于个人兴趣,看到自己翻译的作品被群众所肯定,心中非常有成就感。谈及翻译,钱教授说:“搞翻译的人,中文比外文更要好,翻译家要有自己的风格、特色,好的翻译家也是文学家。”同时,钱教授也坦言,在上外做教师期间,瑞金医院曾先后3次邀请他重返医生岗位,但都被他婉拒,因为他热爱现在这份工作,教育和翻译工作带给他的成就和乐趣是只有他自己才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