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 | 梅德明:新时代英语课程改革之凝眸

2019年11月08日

编者按: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建校70周年。《回眸》专栏刊登系列主题文章,记录学者教授的亲身经历,回忆难忘的历史故事与感人瞬间,体悟中国高等外语教育、外语教学改革的点滴历程。本期刊发梅德明教授回忆文章。

东风日暖闻笙箫,桃李园地谱新章

新时代英语课改亲历者之凝眸

毕业留校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前身)从事英语教育教学工作的40余年来,作为一名高校英语专业一线教师和管理干部,始终坚守的是教书育人的岗位;作为一名国家英语学科课程改革的亲历者和学科负责人,始终牢记的是立德树人的使命。40年的教书生涯,往事并非烟云;40年的教改经历,昔日依然在目。回眸过来的历程,展望未来的前程,更加珍惜当下的课程改革和课程发展。

40年风雨兼程,未曾驻足歇息。今日蓦然回首,循性展纸,依情动笔,数不尽的往事不时浮现,说不完的故事依然精彩。最精彩、最激动人心、最为刻骨铭心的那段旅程,起始2014 年秋,终结于2017 年岁末。前者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英语课标2003》)修订工作的全面启动年,后者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英语课标2017》)正式对外颁布年。

一、世纪之交江上行,东风日暖笙箫鸣

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其《二月二日》中写道:“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这正是对始于世纪之交的那场波澜壮阔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生动写照。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世纪之交,以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标志的全国第八次课程改革,影响之重大、历时之长久、意义之深远,在我国教育史上是空前的。立足人才培养的时代需求,与时俱进,提出了系统性的改革建议和实施方案,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进入新世纪后颁布实施的《英语课标2003》在中国外语教育史上留下了十分精彩的篇章。自2012年起,教育部协同有关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了对课标实施情况的深入调查,并组织有关专家和机构对国内外高中英语教育开展专题调研,全面总结和分析了十年课改取得的成果、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连续两届连任委员、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成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英语学科教材审查组组长,以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得者,接受教育部主管部门安排,担任英语学科课标修订组组长,于2014年12月起与来自全国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英语学科的10 名专家一起对《英语课标2003》进行全面修订。次年2月受教育部课程教材中心的委派,兼任外语学科总负责人,统筹和协调含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在内的6个语种的学科核心素养研制工作。修订工作历时三年余,直至新版课程标准于2018年1月正式颁布。

图片1.jpg

梅教授担任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标修订组组长(前排中间)

我们的学生置身于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新时代,面对一个富有挑战的世界和不确定的未来,这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科技进步的21世纪外语教育,学习形态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社会学习、可视学习、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深度学习、建构学习等。学校外语教育要守正创新,重塑教育生态,回归育人本质,加强品格塑造和能力培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为具体目标,致力于培养有情怀、有视野、有胜任力的时代新人。

我协同外语学科各语种的课标专家经过广泛调查和深入调研,决定研制与学科育人本质和育人功能相吻合的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以及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的课程内容标准和学业质量标准,力求使高中外语课程体现新时期党和国家对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体现外语教育的国际发展趋势,体现融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于一炉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导向,使《英语课标2017》整体上达到具有中国特色、国际一流水平的国家外语教育指导文件。

二、西风凋碧树,望尽天涯路

课标研制工作开展半年后,研制组取得了一项重大突破,英日俄德法西六语种在确定外语学科课程总目标上顺利地达成了共识:外语学科致力于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然而,狂欢还未消退,却遇悲情袭来。无论作何努力,无论召开多少次协调会,外语学科始终无法在课程的具体目标上达成一致,即无法形成含具体的育人目标的外语学科核心素养总框架。真可谓“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作为负责外语学科工作的协调人,我于2015年6月20日给外语学科全体课标编制专家写了如下一封电子邮件:

外语学科各位同仁:

课标修订历时半载,各位同仁研精覃思,凝词炼句,浸染其中,虽苦亦乐。你我勤勉奋进,勇闯险境,摆脱困境,渐入佳境。日落迎月升,春播求秋实。目标虽可期,古训频击耳:“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外语学科虽已确立核心素养共同框架,磨勘淬砺仍需努力,正名顺言尚待时日。以素养立学,以素养立教,进而以素养立人。核心素养植根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生全面发展,关乎个人、家庭、国家之未来。高品质素养之学人,将成为国家强盛之栋梁、社会进步之枢轴。素养乎,教育之坐标,教师之使命,学人之追求。“中国情怀”,可谓国人学外语之根基,“国际视野”,可谓国人学外语之境界,“跨文化沟通能力”,可谓国人学外语之标尺。语言素养、文化素养、思维素养、学习素养,外语学科四素养涵盖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四素养相互渗透,融合互动,协同增效。各位同仁为求四素养之精确表述,勤雕力镌,斟酌文辞;真可谓字词之间,钩沉稽微;希冀文简意博,道明理白;更求无愧前贤,不惑来者,惠及后人;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由里及表,由内而外,外语学科核心素养之名实,理应对“永恒”做出承偌。诸不知,“大数据”、“云智能”、“互联网+”、“德国工业4.0”、“美国新硬件”、“中国制造2025”……,时代浪潮扑面而来。“极客”、“创客”“X客”,各路英豪前赴后继,你方唱罢我登场。商业模式、产业形态、教学模态、研究范式,风起云涌,变化冲垮计划。基于此,学科核心素养,更应对“永恒”做出承偌,体现当代中国外语教育价值之公约数。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四要素界定了外语课程的教育内涵,标定了外语学科应培育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不可坐论,必备品格不能空谈。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共同框架及表述,追求内涵之统合,力求名称之简洁,经得住时间之冲洗,社会之评判。协作组不懈努力,反复协商,及时协调,就外语学科的育人目标及表述、共同核心素养(即“语言”、“文化”、“思维”、“学习”四素养)、四素养核心词、部分素养表述等重要议题达成共识,可喜可贺。非亲历者,难以体会其中之艰辛。尚未统一者,究其原因,既有对内涵界定的不同角度,也有对行文方式的各自理解。因而,多种解读,宽泛杂陈,莫衷一是。固执己见者有之,顺从众议者亦有之。各位同仁皆学科之代表,学界之精英,自然是智者和慧者。我以为,智慧者,必然高瞻远瞩,宽宏豁达,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之道理。妥协出成果,争议出硕果,争而不妥协则无果。反思自我,换位思考:坚持原则而勿忘欣赏他人,据理力争而不吝啬赞誉之词。用他人所懂之语言与之交谈,可进入其大脑,用懂他人之语言与之切磋,则可深入其内心。虽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亦闻“不及真道,不如不称;不及真辩,不如不言”,然而“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于彼,非名不辩。言不畅志,则无以相接,名不辩物,则鉴识不显”,却是真真切切的。尽精要之言,容大道之理,微言大义,执一统众,系我课标研制工作者之追求。不日再次相聚京城,期待更上一层楼。

功夫不负有心人,坚持不懈的沟通与协调终于换来了由“语言”“文化”“思维”和“学习”四要素构成的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共同认识。虽然当时各语种在素养的文字表述上暂未达成一致意见,但鉴于不同语种的学科教育与课程教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四要素的确立已是很了不起的突破。

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本着增强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选择性、可操作性等修订原则,我与同事们勤勉工作,三年来,我们广泛调研,科学论证,统一思想,调整策略,难点攻关,严格内审,积极外测。课标的修订工作始终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研制学科核心素养为抓手,将素质教育的育人要求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提炼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内涵和发展水平,将英语学科育人价值集中体现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提升,并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渗透到含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教学、课程评价等英语学科教育的重要环节。

图片2.jpg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

在凝练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我们深入学校和课堂考察。在调研中发现,教研员和一线教师高度认同学科核心素养的观念,一致认为英语教育应该赋予学生语言素养、文化素养、思维素养和学习素养。经过反复研讨、多方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尤其是根据英语学科育人目标对这些要素的内涵进行提炼,最终确定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由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构成。

图片3.jpg

梅德明教授(前排右三)与高中英语课标修订组同仁合影

《英语课标2017》所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四要素涵盖了知识、能力和态度,其中语言能力是基础要素,文化意识是价值取向,思维品质是心智特征,学习能力是发展条件。这四要素相互渗透,融合互动,协调发展,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学以致用的基础性综合素养。语言、文化和思维三要素互为依存,形成了不可分割、融为一体的三棱镜,而学习要素则是学生发展的必备条件。

为了防止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流于具名性标签,确保核心素养可教、可学和可测,我们赋予了学科核心素养32个内涵指标: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涵盖了知识、技能和态度,是指学习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提升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科的育人价值和育人功能。

必须指出,《英语课标2017》所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育人目标既没有颠覆30年前提出的“双基目标”,也没有否定15年前倡导的“三维目标”。新课标倡导的学科核心,有机融合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认知性素养和非认知性素养,通过知识体系的优化整合,将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步构建知识体系、运用能力和价值观念,使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得到综合发展和有效提升,形成可沉淀、可迁移、可重构、可建构的综合素养。

图片4.jpg

梅德明教授在2018年TESOL大会上解析《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

四、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如何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念落地,如何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发展一以贯之地落实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如何从课程内容的选择到课堂教学的展开,从教学形态的转变到学习环境的创设,都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提升这个中心任务而展开,这是英语课标修订工作必须回答的关键问题。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英语学科的具体育人目标,回答的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但未从学科教育的操作层面回答“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解开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金锁需要一把金钥匙。

图片5.jpg

两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南宋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写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课标研制组经过本学科调研和跨学科请教,终于在“灯火阑珊处”找到了这把钥匙,即整合课程内容诸要素的“指向学科核心素养有效形成的英语学习活动”。

进入21世纪后,夸美纽斯式的“知识本位教育观”受到了广泛的质疑。在全球化、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今天,知识的增长速度和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信息产生的速度已远远超过信息储存器生成的速度。我们的教育已无法做到“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因此我们需要改革基于知识和技能发展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将知识体系优化整合,将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步构建知识体系、运用能力和价值观念,使知识、技能、态度有机融合。

蓦然回首,我们看清了灯火阑珊处的路标:我们英语学科的课程目标是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得到综合发展和有效提升,在学生身上形成可沉淀、可迁移、可重构、可建构的素养品质,把学生培养成为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有情怀、有视野、有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图片6.jpg

梅德明教授接受上海电视台采访

五、问君情何在,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一个互联互通互鉴互惠、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全球性的机会和挑战。拥抱全球性机会,迎接全球性挑战,需要我们具有全球意识、全球思维和全球胜任力。

全球胜任力是全球化时代的综合素养,是人们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社会和全球化时代的需要,将所学知识与技能用于解决全球性复杂问题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全球问题既涉及语言学科和自然学科,也涉及到相关地区的历史、地理、人文等知识,以及对跨文化、跨疆界等问题的理解。发展和提升国民基于民心相通、交流互鉴的全球胜任力是各国教育界的主要关切,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民心相通的重要基础的语言互通。语言是人类文明世代相传的载体,是沟通理解的钥匙,是文明交流的纽带。采取措施提升国民多种语言的能力,有助于满足日益显现的全球社会需求。

图片7.jpg

梅教授在2019年国际英语教育中国大会中发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各种观念交锋、文化交流、思想交融、信息交互更加频繁,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追求、个性特点更趋多样化。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和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要的胜任力。

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者和推动者,我们的学生至少应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能有效应用所学知识技能,与具有多元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人们进行交流与合作。他们需要跨越文化差异、观点差异、价值差异、思维差异的障碍,与他人建立互信互动互助关系。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者需要全球意识和胜任力。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我国外语教育必须帮助学生形成进入未来世界所需要的全球意识和胜任力,即帮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外语知识和语用能力的同时,形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全球胜任力。这种胜任力不仅仅是语言沟通能力,更重要的是,我们学生应该发展从多个角度审视、分析、理解、评判并积极回应全球和跨文化议题的能力和态度,如气候问题、难民问题、贫困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跨国犯罪问题、可持续性发展问题;应该了解不同观念产生的历史地理原因和社会文化原因,理解差异性对认知能力以及元认知策略产生的影响,尊重基于历史社会原因人们的多元价值观念,发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恰当、有效互动的人文交流与合作的胜任力。

图片8.jpg

梅教授为上外学子作专题讲座

在英语教育教学中融入全球胜任力的培养和发展,这是时代赋予外语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拓宽国际视野,树立跨文化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领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及民心相通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审视、鉴别多元文化现象所反映的价值取向,感悟、汲取优秀文明成果,描述、比较、阐释、评价中外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感;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用所掌握的英语知识和技能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以及时代风采,积极参与中外人文交流与合作,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者、维护者和推动者。

东风日暖闻笙箫,桃李园地谱新章。《英语课标2017》作为国家教育指导文件,已由教育部正式对外颁布,在全国范围内施行。作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课程改革的亲历者,国家课标研制人回眸三年来的难忘历程,感慨万千。往事知多少,昨夜又东风。问君情何在,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课改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矢志不渝,砥砺前行,致力于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学科核心素养的时代新人!

图片9.jpg

作者介绍

梅德明,1954年9月生,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中英语课标修订组组长,中国学术英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教育考试命题与评价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国际教育考试服务中心主任。曾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大学英语学院院长、海外合作学院院长等,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奖、上海市高校教学名师奖、国家级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上海市高等教育优秀教材奖。主要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外语教学理论及课程建设与评价研究。著有专著、译著、教材、辞书等50余部,主编普通高校国家规划教材十余套。

本文节选自《往事历历 40年回眸——知名外语学者与改革开放》(庄智象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8)第1卷,原题为“东风日暖闻笙箫,桃李园地谱新章——新时代英语课改亲历者之凝眸”。

图片1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