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小姜椿芳纪念馆展板上写着:
“他是隐姓埋名、与狼共舞的中共地下工作者;
他是“春蚕致死丝未尽”的社会活动家;
他是华东革命大学附属上海俄文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前身)创始人;
他就是'中国大百科全书之父'
常州市解放路小学为有这样一位校友而自豪。我们成立姜椿芳纪念馆就是为了让一代又一代解小学子铭记他的精神,传承他的事业,将自己的才华奉献給国家,成为母校永远的骄傲。”
解放路小学现在是常州市非常好的小学,毕业生基本都会进旁边一所常州最好的公立中学,同时,旁边的高中毕业生大量考入清华、北大。
当我询问副校长,是不是现在的毕业生都很优秀,他回答说,姜校长是最优秀的毕业生。
中国的狄德罗
所以称姜椿芳是中国的狄德罗,因为法国启蒙思想家的狄德罗代表百科全书派,通过编纂《百科全书》启发人们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
姜椿芳致力于以一部中国的大百科全书整合起中国的理性精神,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在姜椿芳的《百科全书的教育作用》一文中,他写到,“西方重视百科全书,是推动他们文化发展的原因之一。如法国狄德罗编的《百科全书》,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了宗教,动摇了封建主义的思想基础,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我上小学的几年中,外公在秦城监狱中度过。
在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外公回来了。他几度生命难关,在秦城监狱孕育了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计划。
出狱后他要马上把起草的《关于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请示报告》想方设法递到邓小平手里。
当时,外公的视力状态更糟糕了,写作基本是盲人状态,所以,他写下的请示报告每行都在倾斜,有些字还是重叠的。
家里的他的办公桌很小,就是长1.2米和宽60公分的那种,我们现在一般使用的标准办公桌。桌上很多书籍和文件堆起,只有最多五分之一的桌面可以写东西。他不允许任何人收拾他的桌子或为他在桌上找东西,因为他看不见,只能靠位置记忆摸找书稿。
那时候没有复印机,送出多少份请示报告,都是他亲笔一份份写成。我们要抄写他不同意,他说,不管通过怎样的渠道送到邓小平手里,都必须是他的亲笔。
姜椿芳起草“关于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建议”的书桌,由家人捐赠,现保存在常州解放路小学姜椿芳纪念馆,“建议”手稿保存在上海图书馆名人手稿馆。
姜椿芳的书桌所以捐赠给常州市解放路小学,因为那里,是他伟大精神之旅的启程之处。
外公在“关于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请示报告”中写到,出版大百科全书及其内容如何,是衡量一国科学文化水平的标志。
当时,各学科权威专家大都认为,出个小百科全书还可以,出版大百科全书在中国是不可能的。但是,外公的思路正相反。他坚持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因为它是一部综合性的、以大学生和相当于大学程度的广大读者为对象的大型百科全书。所以冠以“大”字,是为了将来在“大百科全书”的基础上再编出《中国小百科全书》,以及其他多种类型的百科全书。
他一一走访各学科权威专家进行交流,我仍然经常做他的拐棍儿,近距离感受了他与专家的交流。
外公去世后我陪同中央电视台制作姜椿芳纪录片的采访活动,专家们都说,只有姜椿芳才能完成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的事业。因为,出版大百科全书需要总编辑与各学科权威专家进行专业性对话,姜椿芳学识广博,才使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出版得以实现。
在编辑《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过程中,家里人都轮流为外公念条目,我也念过不少。
他眼睛看不见,但所有条目都要过目和亲自修改。
我给外公念大百科条目的时候,他就闭着眼听,然后告诉我什么地方怎么改,我就帮他标注。
通过这样的条目修改方式,我也了解到一些外公的思想和编辑观。编辑大百科全书,他坚持科学的立场,贯彻实事求是的观点,他说,不能因为某些人物后来反动了,百科全书就不收他。
外公是与眼瞎进程和疾病赛跑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4周年之际献礼了74卷的《中国大百科全书》。
现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已经有了不同的版本, 第一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是姜椿芳奠基策划,且在他出任总编辑期间陆续出版。
第一版《中国大百科全书》从1978年开始编纂,全书按66个学科和领域分成74卷,内容宏瀚。它是中国第一部大型现代综合性百科全书,也是世界上规模较大的几部百科全书之一。它结束了中国没有百科全书的历史,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最大的文化工程”,体现了中国狄德罗深远的文化和精神价值。
姜椿芳是纯粹的学者,能做到对一切的完全客观。他为教育和文化事业所做的贡献放到无国界、无时代制限的人类历史长河中去评判都意义重大。
他是中国当代文化界的前辈,代表了知识分子的精神、责任和良知。他历经磨难仍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学养宏富而又虚怀若谷的治学精神,诲人君子而又谦谦君子的儒家风范,至今受人敬仰,为人缅怀。
我从小崇敬外公,姜椿芳。他拥有一身的学问,经历了许多艰苦、磨难,也带走了太多的遗憾和委曲。但是,他为中国文化事业做出的贡献,的确值得我们后辈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他的精神之旅,让我们启航。
注:作者谭琦,姜椿芳外孙女,上世纪80年代末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随后赴日本留学,后毕业于日本大学艺术学部。之后担任自由撰稿人、翻译、东京外语学院翻译科讲师。著有《日本国立小学365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