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举办“新时代的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理论与实践” 研讨会

2019年10月28日

1_副本.jpg

2019年10月12日,“新时代的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上外虹口校区英伦厅举办。会议由上海市学位办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承办,《国际观察》编辑部、G20研究中心、金砖研究中心协办,旨在联合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领域学界和实务届的专家,为当今我国的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人才培养建言献策,为中国更好地通过国际组织促进全球治理贡献智慧。会议邀请了来自外交部、中国联合国协会、上海市学位办、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社科院、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海关学院、天津外国语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社科院、国防科技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和华东政法大学的领导和学者嘉宾。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郭树勇教授致开幕辞。郭树勇教授在致辞中首先代表校领导及研究生院、政治学学科对于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 对于会的各位专家表示感谢。接着他简要介绍了上外政治学的发展历程与当前特点、全球治理研究在上外政治学中的显著地位、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主要学术动向, 并着重介绍了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近年来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情况。

研讨会的第一节“国际组织的治理实践”由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晋继勇副教授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负责人、前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张民选教授以教育实践为例,分析全球治理理念与实践。张民选主张,中国的大学应当成为国际经验的研究者、国际组织的介入者、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国际活动的志愿者和国家政策的咨询者,保障教育质量,积极培养全球治理人才。国际禁止化学武器组织对外联络司司长、中国联合国协会副会长刘志贤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分析全球治理的挑战与机遇。刘志贤认为,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合作,推动全球治理改革,积极参与网络、太空、深海等领域的规则制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前联合国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秘书处法律与外联司司长李根信认为,近十年来美国呈现出过度消费自身软实力的趋势,不利于全球治理进一步开展,中国应当结合既有理念、项目以及自身成功发展经验,探索一条新的全球治理发展之路。前世界海关组织亚太地区能力建设办公室(ROCB)的首位技术专员张树杰表示,从世界海关组织的治理实践来看,无论从宏观层面还是从技术层面,中国对国际组织的关注和对多边外交的参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研讨会的第二节“中国与国际组织”由杨成教授主持。李强教授、任洪生教授、刘宏松研究员与王俊生教授等专家学者先后就后“80时代中国全球气候治理的话语权构建问题”、“中国与国际组织概念规则与全球契约的实践问题”、“国际组织的日常决策与会费关系问题”、以及“东北亚的区域治理”等议题发表了演讲,张贵洪教授点评。

第三节 “中国与全球治理研究”由刘宏松教授主持,白云教授就“《国际观察》期刊的数据分析结果及方向建议问题”、余潇枫教授就“聚合概念对于全球安全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薛晓芃副教授就“新时代全球治理的内涵及中国的定位”、阙天舒教授就“人工智能给全球治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祁昊天博士就“全球治理领域中技术变迁产生的矛盾与危机”、汤蓓副研究员就“”财政危机下的国际组织与变革路径”分别发表演讲,魏红霞研究员做点评。

“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的理论创新”环节由程亚文教授主持,周桂银教授就“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人才建设”、晋继勇副教授就“世界卫生组织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秦立志博士就“地缘政治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与地位”、吴泽林博士就“跨政府网络的规则制定及中国应对”、姚旭博士就“跨境数据流动治理的意义”、连波博士就“国际能源治理结构碎片化与中国的战略”发表演讲,程亚文教授做点评。

最后,上海外国语大学对外合作交流处处处长张红玲教授做总结致辞。张教授指出,与会各位专家共济一堂、各抒己见、相互交流,为当今我国的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人才的培养建言献策,为中国更好地通过国际组织来促进全球治理贡献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