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礼 堂
学校于1954还是1955年落成了一座大礼堂,名曰“友谊堂”,据说这座礼堂的是在苏联的帮助下建成的。坐在座位上可以看到,礼堂从上到下的房顶、房梁、椽子,包括两旁支撑的柱子全部材料都是用原木制作的。
我对它的记忆是从60年前的1959年元旦开始的,因为就在那天,我妹妹所在的学校附属幼儿园小朋友们在大礼堂的舞台上演出节目。当时我妹妹才一丁点儿大,个子根本够不到1米多高的麦克风,于是就站在木制的靠背椅子上,唱了当时大江南北流行的一首歌,即电影《护士日记》中的插曲“小燕子”。她才唱罢,引起了一片雷鸣般的掌声。于是,幼儿园老师再一次把她抱上椅子,又唱了一遍“小燕子”。
1965年大礼堂上演了话剧《年青的一代》,由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老演员夏天当导演,好像不少是俄语系的教师扮演剧中角色。高惠群主演肖继业,施玲芳饰演夏倩如,陈明秀饰演肖奶奶,英语系的方静饰演岚岚……,演出非常成功。我觉得剧中的高惠群老师特像电影肖继业的扮演者杨在葆。我还记得施玲芳是一位长得非常漂亮的女教师,可惜的是,她于八十年代初就过早地离世了。
还有,如今的著名影星陈冲,应该是在八十年代初吧,是学校英语系的学生,当年她和英语系的教师朱炳荪以及她的儿子朱永焕(音)也是在大礼堂,上演了独幕话剧《抉择》,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另外,俄语系的教师们特别多才多艺,在大礼堂的演出中,总会有他们的小合唱,从“伏尔加河船夫曲”到“莫斯科郊外的夜晚”,每次合唱必定有这两首歌。他们也从教师合唱团,衍变成了老教授小组唱。
在八、九十年代,还有一些艺术名家应邀来学校为广大师生员工做讲座。如著名导演谢晋、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评弹表演艺术家吴君玉都分别上过大礼堂的舞台。
文革以后,随着“二部”的分离,大礼堂又多出了一个功能:放映电影。
篮 球 馆
在玻璃走廊的北端东侧有一个篮球馆(球馆南侧靠近大礼堂),细木条的地板,很高的空间,平时里面经常有人在打球。在球馆外面经过的人时常能听到球击打在地板上的咚咚响声,有时还能听到赢球时的一阵欢呼声。而到了周末或特殊的日子,篮球馆则会变成跳交谊舞的舞厅,让学校的教职员工过来放松一下。
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每逢新春佳节,学校会在篮球馆举办团拜活动,届时院领导悉数到场。父母会带我们参加,每一次的篮球馆都张灯结彩,布置得很漂亮,而最吸引我的还是那些可以解馋的糖果糕点,但现在我只记得香甜的爆玉米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