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周年校庆 | 上外全球文明史研究所主办“岛屿国家与现代世界的形成”学术研讨会

2019年12月09日

2019年11月15日-18日,“岛屿国家与现代世界的形成”学术研讨会在维也纳国际酒店(松江店)贝多芬会议厅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和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合办,来自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北林业大学、聊城大学、赣南师范大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自然资源部海岛研究中心、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等国内外科研院所的二十余位学者参会,他们就岛屿国家的文化与政治传统、现代世界岛国历史的个案研究、岛屿及岛国地缘政治与世界秩序的关系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与岛屿国家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3_副本.jpg

在开幕式上,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所长王献华教授对与会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并介绍了本次会议召开的缘起,认为岛屿与岛屿国家在现代世界形成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海权强国和加强新时代海洋建设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与关注,研究与此相关的主题,不仅仅对岛屿与岛屿国家的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具有很强的学术开拓意义,更是对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和丰富提供一定的学理支撑。

10月16日上午,第一场研讨会召开,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喻显龙主持。首先是赣南师范大学新加坡研究中心主任魏炜教授就《天然伙伴: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新关系》为主题进行发言,着重介绍了新加坡作为岛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和详细梳理了中新关系发展的历史脉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尽管中新两国面临双方心理障碍、地区关系等隐患与挑战,但从长期来看,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新合作具有巨大潜能,新加坡可以成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甚至全球发展的支点。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博士生华腾达则以《现代新加坡的建立及其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地位》为题发言,细致地剖析了新加坡是如何在19世纪初期一步步成为亚洲地区贸易中心的发展历程,并指出新加坡之所以能成为全球贸易体系的重要联结不单单是依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与地缘环境,更重要的是其开放的对外政策和自由的贸易制度。他还认为,新加坡对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将发挥十分关键的作用。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杜哲元以《论海上霸权国的国家特性与对外战略特点——基于古典地缘政治理论的分析》为题,详细对比分析了海洋国家、海上霸权国、海洋强国等概念及其特点,并进一步整理论述了海上霸权国与陆权强国(边缘地带强国)的关系,他认为海上霸权国与边缘地带强国相比并不完全倾向于依靠强大的军事利益去扩大本国利益和权势,而更多地是倾向于通过建立规则与秩序去参与和推动世界经济合作,并在此过程中增进国家利益、巩固霸权地位。他强调,尽管海上霸权国的霸权是自利性的,但是却产生出诸多国际公共产品。

2_副本.jpg

下午第二场研讨会召开,由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吕桂霞主持。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助理教授陈海懿以《被忽视的“历史”与东亚国家利益诉求: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钓鱼岛“在场”研究》为题进行了报告,重新梳理了以往在钓鱼岛相关问题研究中被忽视的琉球群岛处置和归还之间的历史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并重点分析钓鱼岛与奄美大岛返还、“第三清德丸事件”号遇袭事件以及联合国远东地区石油调查等事件之间的关系牵动,将钓鱼岛问题放在更加广阔东亚历史发展进程中予以理解、叙述。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讲师程铭发言题目为《战后日本对地缘政治学研究的发展与方向》,她在详细梳理了战后日本地缘政治学研究发展变化的轨迹后,指出战后日本地理学界虽努力纠正战前地理学研究中过于注重政治实用性的这一错误倾向,但这却导致他们的研究内容大多围绕在对战前学者立场的批判和检讨之上,而缺少了对理论本身的解析与重构,这使得战后日本地缘政治学的思考仍旧处于不成熟的阶段。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博士后吴小凡则就《诠释“西班牙边地”:博尔顿与美国边疆史研究》为题进行发言,她通过分析美国历史学家赫伯特·尤金·博尔顿在20世纪初期所开展的对西属北美殖民地的研究内容与特点,指出博尔顿将原先被视作西班牙边地的西属北美殖民地从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史中分离出来,并将其成功纳入到美国国家历史的建构当中,由此可以发现现代世界历史建构的一些特点与特征。她认为,美国边疆史“博尔顿学派”的研究方法值得深入研究与学习。

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韩国籍教授李元烨以《西势东渐与朝鲜半岛的回应》进行发言,他介绍了宗藩体制与朝鲜半岛的关系、朝鲜王朝末期政治思想改革的历史背景以及克服体制改革危机的相关思想和运动,并指出在面对西势东渐这一大背景之下,朝鲜王朝内部开始积极转变,而最终因为内外保守势力的联合镇压使得代表改革的“开化派”势力彻底失败,由此朝鲜王朝难以摆脱掉变为日本殖民地的命运。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喻显龙以《近代东亚的“权力转移”与朝鲜问题的兴起》为题,分析论述了19世纪中后期东亚地缘形势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并指出当时中国周边形成了“北俄南倭”的地缘危局,而唯一与中国同时面对俄国和日本威胁的周边国家仅朝鲜一国,朝鲜问题由此兴起。但是,他认为,俄国仅仅是东北亚地区的权力影子,在当时对朝鲜半岛并无较大利益、也无较强战略意志,而相反日本则对朝鲜半岛势在必得。更重要的是,日本深知传统东亚秩序与近代西方秩序二者内部的规则、逻辑与话语,在与中国的短期博弈中可以灵活多变,而在长期博弈中则加强改革、发展近代化,使得中国难以追赶。由此,东亚权力中心一步步由清朝向日本转移,从而导致朝鲜问题逐步升级与加剧。

10月13日上午,第三场研讨会召开,由吴小凡博士后主持。首先,来自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朱欣就《论柏克的代表理论及其在北美殖民地的应用》为题进行了发言,分析论述了英国思想家柏克对当时英国的北美殖民地政策所引发人民抗争的反思,认为伯克提出了与以往英国思想家亚当·斯密、约瑟夫·塔克等不同的方案,即虽然承认英国议会在北美主权上具有至上性,但又认为这种纯粹的推理性权利不足以成为政府实际运作的基础,因此与美洲和解必须将殖民地对自由的诉求与帝国的代表性利益结合起来。她发现,伯克的这种理论思想明显融合了亚里士多德、格劳秀斯以及博丹、霍布斯和卢梭的思路,并分析论述了柏克为克服现代政治危机所做出的努力与尝试。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生韩若愚则以《休谟论自然社会性与正义》为题,分析论述了苏格兰哲学家休谟提出“自然社会性”理论的过程与内容,并将其与霍布斯、格劳秀斯等政治思想家的相关理论相对比,发现休谟理论中强调民众自我感受“快乐”为政府合法性来源的论点为问题丛生的现代世界政治重构提供了重要视角与路径,并认为当今中外社会对于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家的思想理论认识并非历史真貌,而是基于自身理解的一种再建构,有必要重新回到当时的背景去理解。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周士新带来《群岛国家与地区海洋秩序的建构》为题的发言,认为许多岛屿国家实质上是由许多岛屿构成的群岛国家,群岛国家算是岛屿国家的一种特殊形态。他进一步以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两个群岛国家为典型案例,分析了群岛国家之于世界海洋秩序形成的重要地位和与中国战略间的关系。他认为,中国在理解群岛国家核心关切的基础上,应该最大程度地利用多边平台和双边渠道,与其加强战略协调,利用群岛国家的战略地位促进本国利益,为维护地区合作、稳健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文献中心主任李卫峰在《马耳他语简介》为题的发言中,主要系统介绍了马耳他共和国的历史文化与马耳他语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指出马耳他语字母和语法具有闪语的典型特征,但却又受到阿拉伯语的深刻影响,而现代马耳他语就是由北非阿拉伯语发展而来。不过,他认为马耳他作为一个地中海岛国,虽然在语言文化上深受周边国家的影响,但是却始终试图树立自己的特点和身份认同。

下午第四场研讨会召开,由王献华教授主持。首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程亚文教授带来《大陆的回归:“一带一路”出台前夕中国战略界的有关讨论回顾与评议》为题的报告,程教授详细地梳理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出台前学界有关于中国战略方向、地缘环境、周边国家安全分析等主题的相关讨论,并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实际上有着十分深厚的学理背景和理论支撑,更是中国地缘环境和战略发展的一种历史的回归。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吕桂霞发言题目为《蔡英文执政后台湾与南太“邦交国”的关系及未来发展趋势》,认为蔡英文2016年上台后重启了陈水扁时代的“金援外交”,两次出访南太,签署各项协议,一方面是为了稳固“邦谊”,另一方面则借此过境美国,试图借助美国力量使台湾融入其“印太战略”之中。吕研究员指出,随着两岸关系紧张加剧、部分南太国家的不稳定性、以及中国大陆“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在南太地区的逐步推进,而蔡英文当局如再执迷不悟继续顽抗“九二共识”,则必将促使南太国家的转向。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徐桑奕以《不列颠柔远:洲际视野下的英国海军政策及其公众影响(1714-1750)》为题发言,介绍了18世纪前期英国海军在对外战争中所取得的胜利成果,特别是对西班牙、法国的打击以及在北美大陆肃清存在了数百年的海盗等,使得英国的海军政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此构建出海军十分英勇善战的形象,而这一形象也得到了英国社会和民众的认可与共鸣,但同时却激发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自我意识。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杜振尊则发表了题为《英国在巴兰万安岛建立殖民地的启示》的报告,其中论述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占领位于马来西亚沙巴洲北部的巴兰万安岛后将其作为贸易中转站和殖民地却因苏禄人的攻击而被迫放弃的历史史实,并对巴兰万安岛殖民计划的来龙去脉做了十分详尽地的分析整理,试图揭示英国在东南亚海域扩张的一些特点。最后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生李明炎就《政治神学中的英国故事—兼评《国王的两个身体》与《国王神迹》间的内在关系》为题的报告,认为英法两国国王在被社会与民间神化建构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英国将这种神化限制在“两个身体”的架构之中,而法国则没有这个架构叙事,其原因就在于英国作为岛屿国家的身份限制了英国政治神学的“自生自发秩序”。

1_副本.jpg

在会议总结与闭幕致辞中,王献华教授表示本次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未来会继续开办相关主题的研讨会和工作坊。各位与会学者也提出加强岛屿国家与岛屿地缘政治研究的必要性,并建议除了进一步深化主题进行学术对话之外,还应该加强该主题研究内容与国家战略发展方向的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