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秩回眸 | 杨希钺:上外政治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轨迹

2019年11月12日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建校70周年。《七秩回眸》专栏刊登系列主题文章,记录学者教授的亲身经历,回忆难忘的历史故事与感人瞬间,回溯学校与学科发展的点滴历程。

1.jpg

我于1980年从外语教学与研究岗位转到苏联研究岗位,直到2001年从国际问题研究所退休。因此,我想从本人亲历和了解的事实出发,回望我校政治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轨迹。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这股春风也吹进了上外校园。1980年,我校成立了国际问题研究机构——苏联问题研究室和中东文化研究室。从此开启了我校区域国别研究的序幕。

1995年学校获批设立国际关系二级学科硕士点,这在当时是上外也是全国外语院校在语言文学类学科以外建立的第一个复合型学科硕士点。2000年,中东研究所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1年成立国际政治系,招收国际政治专业本科生。2003年,我校又成功申报设立国际关系二级学科博士点,在很长时间内这也是上外和全国外语院校唯一设立的非语言文学类博士点。                                           

2010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和中东研究所共同申报并获批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使我校在全国外语院校中最早拥有了两个一级学科。此后又获批设立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

一、上外从事区域国别研究的特点

1.多语种优势

由于上外拥有大量多语种人才,从事区域国别研究的机构具有选调所需要的通晓有关研究对象国语言人才的充分可能性。通晓某种外语的人员一般对使用该种外语的国家或地区的国情、历史、人文、风土人情等有较深的了解,这就为从事特定区域国别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

2. 研究领域逐步扩展

上外区域国别研究起步阶段一般从文化、教育、国情社会入手,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步扩展到经济、政治、外交、国际关系等领域。就拿我校苏联研究来说,从1980年的苏联问题研究室到1984年改名为苏联研究所,后因苏联解体于1992年又改制为国际问题研究所。随着改名和改制,研究领域不断扩展。例如,1985年6月,上外苏联研究所与中国苏联东欧学会在我校联合举办“苏联东欧国家教育问题研讨会”;1989年11月,作为校庆40周年学术活动的一部分,我们所又举办了“苏联高教改革与教育整体改革研讨会”和“苏联改革与社会问题研讨会”。这些研讨活动内容表明,当时我们的研究方向是苏联教育和社会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研究苏联的领域不断扩展。例如,1990年9月,举办了“苏共二十八大对苏联政局的影响研讨会”。1991年底苏联解体,我们抓住时机申报了国家教委八五规划国际问题专项科研基金项目“民族矛盾与苏联解体”(之后该成果已正式出版),由于苏联解体前研究所已在研究方向上作了及时调整并积累了一些研究成果,所以申报该项目顺利获得批准。

3. 区域国别研究不断赋予新的内涵

从苏联研究而论,原来是对一个国家的研究领域逐步扩展深入。苏联解体后,一个国家变成了15个国家。不仅是国家数量的增加,而且由此产生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例如,新的地缘政治、经济摩擦、外交关系、领土纷争、民族矛盾,等等。苏联解体后,一方面出现了独联体、欧亚经济联盟等地区合作组织;另一方面,又发生了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的武装冲突以及因克里米亚问题而引起的、至今未解的俄罗斯与乌克兰关系问题。从更大范围讲,还有俄罗斯与上海合作组织、俄罗斯与金砖国家组织的关系,以及俄罗斯与美国,俄罗斯与欧盟、北约的关系问题,等等。这就表明,对原苏联地区的研究不断增加着新的内涵。

综上所述,上外政治学学科发展从区域国别研究起步。区域国别研究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我校政治学学科发展一个重要抓手,可以充分发挥我校的优势,它与上外办成“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的办学愿景高度契合。

二、我校国际问题研究机构的演变过程

谈到上外政治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轨迹,必然涉及我校中东研究所和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历史演变过程。

先谈谈上外中东研究所的情况。在1980年建立的中东文化研究室基础上,1987年建所,2000年中东研究所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东政治、社会、经济、安全,大国中东政策、中国中东外交等。该基地在国内外中东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

上外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前身要追溯到1980年成立的苏联问题研究室(隶属于俄语系),1984年在研究室基础上建立苏联研究所,脱离俄语系,成为与系平行的一级机构。苏联研究所起始阶段以研究苏联教育和苏联社会问题为主,后逐步扩展到研究苏联政治、经济和外交等领域。由于1991年底苏联解体,经国家教委批准,于1992年改建为国际问题研究所。下设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国际文化、国际环境4个研究室和《国际观察》期刊编辑部。2006年,由国际问题研究所改制为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建院时拥有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点1个,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和外交学硕士点3个。

2_副本.jpg

2014年,我校整合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法学院国际政治本科专业和英语学院国际公务员人才实验班,成立了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学院现有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7个(政治学理论、国际关系、外交学、国际政治、区域国别研究、中国学等)和二级学科硕士点7个(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中外政治制度、国际公共管理、区域国别研究、中国学)。学院下设国际政治系、外交学系、政治学系、公共管理系、外语教学部、中国学研究所(筹)和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基地,以及《国际观察》编辑部等。

一、学科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回顾我校政治学学科发展的轨迹,大致经过以下几个重要阶段:

1. 起步阶段   上世纪80年代是上外政治学学科发展的起步阶段。这个阶段的标志是1980年开始成立苏联问题研究室和中东文化研究室以及一些国别研究中心。当时,上外从领导到教职员工越来越感到,学校不能满足于单纯培养外国语言文学人才。为了适应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建立多科性应用文科专业。学校在80年代后半期提出的改革目标是:“把单科性的专业外语学院逐步改建成多科性的应用文科类的外国语大学。”

在这一大背景下,我校政治学学科发展迈出了第一步。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学科起步很重要,有了第一步,才能一步一步走下去。我校依靠多语种人才优势,从区域国别研究起步得心应手,但不得不承认,我们也有明显的短板:大部分研究人员没有经过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等专业的培养,研究深度难免受到影响。

2. 创造条件阶段 从80年代后半期到90年代,上外在整体教学改革推动下,陆续增设国际新闻、国际金融、国际经济法、教育传播与技术、国际企业管理等专业。1994年2月,国家教委同意上海外国语学院更名为上海外国语大学。1995年获批设立国际关系二级学科硕士点。为了适应这些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和素质随之变化和提升。一方面,原有教学科研人员通过各种途径进修提高,包括到外校攻读博士学位;另一方面,大量引进高端人才。这就为我校政治学学科向更高层次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3_副本.jpg

3. 水到渠成阶段  进入21世纪,我校整体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2001年成立国际政治系,并招收本科生,区域国别研究和国际问题研究机构重组升级。2000年,中东研究所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此后我校又成功申报设立国际关系二级学科博士点。2006年,在国际问题研究所基础上,成功组建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经过多年的精心准备和刻苦努力,终于水到渠成,于2010年我校申报并获批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于当年招收第一届博士生。2014年,成立政治学学科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专门机构——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该学院成立至今已满五年,五年来,学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我校政治学学科发展日趋成熟,不断充实提高,在国内同类学科界占有一席之地,影响力日益扩大。

一、提升我校政治学学科影响力的“一会两刊”

谈及我校政治学在学科界的影响力,不得不提到早年的“一会两刊”。“一会”是指国际关系理论讨论会,“两刊”指学术刊物《阿拉伯世界研究》和《国际观察》。

4_副本.jpg

1. 关于国际关系理论讨论会

1987年8月,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和上海国际关系学会的大力支持下,我校主办了“上海国际关系理论讨论会”,与会代表80余人,分别来自上海、北京、南京、广州、洛阳、武汉等地40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会议宗旨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探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学体系,展望中国和上海面临的国际环境。时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名誉总干事汪道涵致开幕词和闭幕词,国务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总干事宦乡作了当前国际形势的报告。这次会议对我国国际关系研究学界具有重要意义,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三十年后,2017年6月24日至25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了“中国国际关系学会2017年理事会暨上海国际关系理论讨论会三十周年纪念会”。百余名国内专家学者齐聚上外,以“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创新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发展”为主题展开深入探讨。这次活动不仅是1987年理论讨论会的传承,而且更是发展和创新。上海外国语大学有幸为学者交流互鉴提供了平台。

 5_副本.jpg

2. 关于两本学术期刊

(1)《国际观察》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的学术刊物,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上海地区唯一入选CSSCI的综合性国际关系类学术期刊。其前身《苏联问题参考资料》创刊于1980年3月,1990年1月改名为《苏联研究》。这本期刊经历了不平凡的历程:由于中苏关系的敏感性,《苏联问题参考资料》从内部交流到内部发行,1990年改名《苏联研究》后不久又遇上苏联解体,这个刊名用了三年又得更名。所幸的是,由于我们拥有一个正式刊号(即办刊物的通行证),给我们于1993年创办《国际观察》提供了前提条件。

6_副本.jpg

20多年来,《国际观察》不仅在篇幅上从64页增加到目前的160页,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文章质量上不断上升,成为一本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的高质量学术性刊物。

7_副本.jpg

(2)《阿拉伯世界研究》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的学术刊物,其前身《阿拉伯世界》于1982年6月创刊,成为我国唯一一本对阿拉伯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建设、文化教育、语言文学、科学艺术、史地人物、宗教风俗等方面进行介绍和研究的综合性刊物。随着中东研究所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期刊也实现从知识性普及性杂志向政治学专业期刊的成功转型,主动对接国家战略,聚焦中东热点问题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成为国内阿拉伯研究方面的重要期刊。

这两本学术期刊某种程度上是上外面向社会的窗口,正如我们上外老院长王季愚同志当年对我们说的,通过办刊物在社会上发出我们的声音。这就是说,研究机构通过刊物与学术界同仁密切交流,扩大我们的影响力。

总之,“一会两刊”对提升我校政治学学科影响力是加分的。需要指出的是,政治学这门学科在上外属于新兴学科,还比较年轻,后面的路还很长,任重而道远。可喜的是,2017年12月28日,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上海外国语大学参评政治学学科取得了排名并列全国第八的佳绩,同年,又召开“中国国际关系学会2017年理事会暨上海国际关系理论讨论会三十周年纪念会”,可谓双喜临门。

今年是我们的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也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建校70周年。我1952年入校学习,1957年俄语研究生班毕业留校工作。从我入校至今已有67年,我与上外的情缘难以用言语表达。我在本文中涉及我1980年至2001年这一工作时段是我精力充沛、全力以赴的时段,也是我校政治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时段。我谨以此文献给校庆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