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6日、27日,正值上海外国语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承办的“中国自贸区建设与复合型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召开。来自海内外的知名学者和业界精英齐聚上海外国语大学,就中美贸易摩擦、“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国际贸易新趋势,企业对策与人才需求,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启示,当今经济全球化格局,自由贸易账户的实践和创新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在论坛上,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副秘书长兼研究室主任邢邦志、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章玉贵分别致辞。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中国自贸区建设从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先行探路开始,从点到面全面发展,已经形成了东西南北中协调、陆海统筹的开放态势。这大大推动形成了我国新一轮全面开放格局,尤其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在中国自贸区的改革与发展进程中,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专家学者结合学校在国别区域、国际金融与一带一路建设方面的研究专长,积极参加决策咨询与理论研究,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同时,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校友也在中国自贸区的建设与发展积极发挥作用。
上海市政协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邢邦志指出本次会议的主题将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战略新举措与大学的服务国家和社会功能有机结合,突出问题意识与方案求解导向;尤其是切中人才培养这一关键命题。体现了上海外国语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责任感与使命担当。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章玉贵教授在致辞中指出自由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是全球经济良性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但真实世界的经济实践尤其是国家利益竞争又使得经济学家关于自由贸易与投资便利化的诸多制度设计往往很难兑现。当前美国“逆全球化”行为使得今天的全球贸易和多边主义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值此关键时刻,尤需包括中国在内的负责任国家承担起历史使命。在愈加不确定的世界变局中,上海要以动态与理性的视角审视可能面临的诸多约束条件,整固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核心引领地位,夯实作为全国战略产业运营管理中心地位,升格在亚太经济版图的“锚”角色,加快培育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金融气质,进而成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顶层分工的“力量杠杆”。
随后各位嘉宾为与会者进行了主旨演讲:
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丸川知雄在“中国该怎么样应对与美国的贸易摩擦?——日美贸易摩擦的教训”主旨演讲中指出中美贸易战的内容,很大程度上与1980年代、90年代的日美摩擦有重复。日本主要通过自主出口限制等妥协、有关本国经济结构的谈判、以及对美直接投资度过了难关。中国不可能重复所有的这些应对措施。不过,中美关系有所好转了以后,可以考虑建立经济结构谈判,让美国更多地理解中国的经济体制。对日本最苛刻的考验是日元升值。中国虽然遭受了美国的歧视性关税,但是其出口企业受到的压力总的来讲没有当时的日本出口企业受到的压力那么大。中国应当考虑今后的世界里如何扩大国际分工,让外国企业也发挥各自的优势。
在人才培养方面,旧金山大学管理学院杨小华教授以硅谷为例,指出文化和价值观,教育优势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国际背景下上海自贸区人才挑战在于培养或选拔出具备全球视野与思维,国际化经验与适应能力,跨文化知识与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人才作为经济生态中最重要的一项资产,政府和高校必须合作构建吸引人才的大环境。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沈国兵教授介绍其最新的研究成果,采用实证研究手段,科学论证了“一带一路”倡议与东道国制度质量对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影响,首先介绍了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风险,然后介绍了其分别运用引力模型和DID模型分析了制度质量对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影响,认为政府和行业协会需要加强对“一带一路” 投资项目的风险预警、审计和问责制,让企业在充分认识到投资风险的基础上进行海外投资决策。“一带一路”国家的高政治、经济风险可能会大大打击民营企业的投资意愿,使民营企业丧失大量潜在投资机会,不利于 “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能否实现,取决于中国等对“一带一路”国家投资是否有预期的回报,中国需要亚投行西方成员国一同加入到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行列,通过多边投资方来规避中国单方面进行投资带来的风险。
亚太示范电子口岸网络运营中心首席专家厉力指出目前全球化正在被区域化与单边主义冲击,AI技术、区块链、云端、大数据等技术对企业产生巨大冲击,造成企业成本增加,合规管理理存在困难,面对新形势,企业对人才也有了新的需求。业务上需要熟悉贸易、法律、⾦融、供应链与物流等专业知识;技术上不止需要精通一门或者多门外语,还需要精通IT技术。而且必须要有学习,思考,执行的能力。
浦发银行上海自贸试验区分行朱承备副行长就自贸区金融实践前沿进行了深入介绍分析,主要介绍了自由贸易账户的实践和创新方向,认为经过六年以来实践,上海自贸区基本形成了宏观审慎和风险可控的金融监管体系,金融资源市场化配置能力显著提升,有利的服务了资金高效跨境。在新片区金融领域实施了资金便利收付的跨境金融管理制度。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创新,方便了跨境人民币使用,深化了外汇管理改革,完善了金融机构体系。
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沈伟则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讨论了自贸区改革问题,沈伟教授指出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中美两国在全球贸易投资规则重构过程中竞争关系已经从原来既定规则框架下的话语权之争,上升到所谓的“中国由国家驱动的混合体制”与“西方的由市场驱动的自由体制”的主导权之争。因此自贸区的建设对内应为中国经济转型做好制度准备,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对外应为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积累经验。同时沈伟教授则指出目前自贸区发展还存在金融领域改革不尽如人意,自贸区手续简便并没有带来应有优势以及自贸区的工业产值等各项经济指标较之企业数量相比并没有明显变化等不足。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李正图研究员和与会者分享了其关于当今经济全球化格局及未来演进逻辑的思考,认为当今经济全球化格局、未来演进逻辑、新时代我国的应对策略进行了深刻的阐述,认为第四阶段的全球化并未结束,尽管当前全球经济仍然面临着诸多风险因素影响,全球经济的复苏仍然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但从中长期来看,全球化仍然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和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指出中美贸易战是持久战,实质上是国运战、主导权战、掌控权战。新时代我国战略应是推进新型经济全球化: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构建新型全球治理体系、实现命运共同体
渣打银行中国区谢雯副行长就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框架进行了深入介绍,探讨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风险的内涵与主要风险的影响因素,详细说明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战略与风险管理文化,指出数据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特别指出了基于数据的决策的积极作用,认为可以促成共同的语言和商业战略计划,提高效率和一致性,提高预测能力与实效性,建立规则化报告和资产保障的安全,并高效揭示市场特点,但是IT能力与相关投资,数据隐私、网络安全等问题都将是数字化决策所要面临挑战。
《世界经济》期刊的王徽责任编辑以“如何让发表更有效率:《世界经济》投稿流程介绍”为题向各位研究者说明了《世界经济》杂志的投稿方式、风险以及相关的流程,特别指出了投稿中需注意的事项,介绍了匿名外审流程和审稿时间。跟与会者特别说明了编辑部重点在选题、形式、内容提要、综述及参考文献等方面的选择特点,尤其让大家注意细节决定成败,强调论文撰写中的细节问题。
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院院长赵晓雷教授则为听众们介绍了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发展目标及空间规划,并着重讲解了其建立以投资贸易自由化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实施资金便利收付的跨境金融管理制度,等上海市实施特殊支持政策的金融领域开放及监管创新的具体内容。
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安德烈·帕尼布拉托夫教授在主题为“经济特区的视角下大移居对中国FDI区位选择的作用”的研究中指出随着境外务工人员增加,相关海外国家更有可能在中国其他地区而不是行政特区进行投资。同样的,当境外务工人员整体素质上升时,中国一般地区获得的海外投资的可能性会增加。而这种相关性在服务行业尤甚。
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国际业务部李海斌从其工作实务角度向与会者介绍了其关于自贸区银行业务的实践与思考,首先从银行实践角度介绍了中国自贸区发展历程、上海自贸区发展历程、自贸区银行业务实践,认为现在自由贸易账户能够满足企业全方位金融服务需求,可以覆盖各类企业需求的贸易便利化,投融资便利化程度提升;然后就自贸区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深入思考,认为自贸区现有的一些制度创新暂不可复制,还需进行监管优化调整,应实施税收制度配套,并建立自律机制建立健全。
华中科技大学开放与发展研究中心陈波教授以自贸区的建设背景、问题和突破方向为题,分享了其对自贸区的理解和认识,认为自贸区适应了国际经贸合作新形势即高水平贸易与投资要求的发展趋势,在自贸区推进过程中需要在对标问题、逻辑问题、手段问题、管理问题上进行梳理,特别介绍了从自贸区到自贸港发展趋势,说明了临港新片区的“特”点之处与未来发展前景。
本次会议各位专家从不同方面介绍了自贸区最新的研究成果与最新实践体会,让与会者对于自贸区改革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理解了自贸区未来的发展趋势,相信会议交流成果将能促进与会者为自贸区建设提供更好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