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40年前上外排演英语版《于无声处》

作者:陈毛龙
2019年01月24日

1978年12月,是让我和如今都上了岁数的老一代上外人难以忘怀的岁月。尤其是我们上外成功排演英语版话剧《于无声处》,当时在申城传为佳话,赢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扩大了上外在上海的影响,也为上外增添了声誉。

“乌云遮不住太阳,十年动乱遮不住党的光辉”。在粉碎“四人帮”两年后的1978年10月,上海青年工人宗福先出于义愤,发扬敢为人先的大无畏精神,仅用了短短3个星期的时间,写出了一部经典之作———四幕话剧《于无声处》。剧中通过展现在尖锐复杂环境里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揭发、批判和清算“四人帮”的罪行,表达了“人民不会永远沉默”这一主题,为党中央拨乱反正、给1976年4月广大人民群众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的革命行动平反喊出了人民的心声。此剧于1978年10月一经演出后,立即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各地掀起了排演《于无声处》的热潮。

此情此景,引起时任上外英语系党总支书记赵满堂同志的关注。他意识到,《于无声处》是一出立意深刻,影响深远,具有强烈的现实感染力的好戏。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老赵和时任系主任的李仲同志沟通商议,建议将《于无声处》剧本翻译成英语在校内外演出,一方面展现上外师生揭批“四人帮”、也为进一步推动“文革”结束后社会上出现的学习外语的热潮出点力,扩大上外在沪上的影响和声誉。两人一拍即合,决定由赵满堂负责,动员和组织全系各方面力量,紧锣密鼓地展开紧张而又繁杂的前期工作。

要将一部名噪一时、广受好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名剧排练成既忠实于原作、又具有鲜明外语特色的英语版《于无声处》,绝非易事。但赵满堂等同志迎难而上,勇挑重担。老赵亲任剧务主任,统抓各项筹划事宜,他充分发动群众,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群策群力,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他着手组建像正规剧团一样完整的演职员班子,重中之重是首先抓了三件事:一是特邀上海青年话剧团演员任广智任导演,任广智曾担任《于无声处》导演,由他驾轻就熟来执导英语版话剧最为合适。任广智欣然接受了邀请。同时请系里精通音乐、作曲的张承谟老师担任顾问,配合任导工作。二是在系领导支持下,组织系里几位具有较高翻译水平、工作严谨负责的资深教师执笔翻译剧本,几位教师个个干劲十足,一丝不苟、逐字逐句地反复推敲,在规定期限内顺利完成了剧本的翻译,通过校审定了稿。还请德高望重的老教授李观仪和在英语语言方面造诣深厚的陈文达老师担任语言顾问,严把语言关。三是广泛听取意见,筛选出了古宝珠、方慕君、金绳曾、朱炳荪、赵九龄、谭文兰、颜一德等7位符合各方面要求与条件的老中青教师,分别饰演《于无声处》剧中的梅林、欧阳平、刘秀英、何为、何芸和何是非等角色。堪称精干的演员阵营组成、角色分配好后,老师们们怀着极大的政治热情很快投入到紧张的排练活动中,熟读剧本,熟悉剧情,争分夺秒地背诵台词,在任广智导演耐心指导、不断启发帮助下,反复揣摩角色的内心世界,并相互切磋、琢磨,刻苦提高演技,努力塑造并逐渐进入了剧中的角色。

与此同时,赵满堂还抓紧做好剧组职员班子搭建工作。他抽调英语系王长荣、李基安、关可光、吴家禄、曹志娟等7位老师和周冬林、钱秋琴等3位职工;另外从校后勤处、附中、出版社借调了郭志祥、王志伟老师和陆大郎、陆巨发等5位职工,分别担任各项剧务工作。其时,我负责道具,为了找齐剧中的各种道具苦思冥想,从有关部门借来一只近似五斗橱、又大又笨重,搬上搬下极费力的大柜供演出之用,后来,剧组外出公演时,我又自带煤球炉、碗筷、切面、面佐料,待每次演出结束后,端上热腾腾的阳春面,给演职员们充当夜宵。

上外英语版《于无声处》剧组30名演职人员在努力完成本职教学和其他工作任务的情况下,不辞辛劳,放弃了大量休息时间,不计报酬,执着排戏,集思广益,精益求精,经过一段时间齐心合力、坚持不懈的紧张排练,英语版《于无声处》终于在1978年12月初在校大礼堂举行首场演出。到场师生观剧后给予了高度认可和一致好评。之后没几天,英语版《于无声处》剧组走出学校大门,假座位于重庆南路、建国南路口的电车三场大礼堂对外公演。事先我们在报上登了演出广告。印制了中英文对照的说明书,本市热爱英语的各界人士和大学、中学师生看了广告后纷纷前来购票观剧。一时盛况空前。一个很大的会场,观众坐得满满当当的,场内气氛热烈。

记得上外《于无声处》剧组演出的那三天,正逢冷空气来袭,上海气温骤降,舞台上演的却是初夏时节的四场戏,演员不畏严寒、身着单衣坚持演出,实属不易;观众们也不顾天寒地冻,热情地前来观剧,让上外英语版《于无声处》的剧组全体同志深受感动。

英语版《于无声处》的编导和成功演出,不仅在上海独此一家,在全国也未有所闻;演出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观众们给予了充分肯定和热情赞扬。40年过去了,现在回过头来看,可以说,上外老师们成功上演英语版《于无声处》,值得上外人为此自豪,也是上外人敢为天下先、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精神的体现。时任英语系党总支书记的赵满堂和全系的老师们为此作了大量工作,付出了很多心血,功不可没。英语版《于无声处》成功演出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应,达到了预期目的,扩大了上外在社会上的影响,为上外增添了声誉,这是值得载入上外史册的一件大事。

继英语版《于无声处》成功演出后,之后几年里,上外英语系老师们在校内用英语排演了莎士比亚的经典名剧《仲夏夜之梦》等名剧。至今,我还珍藏着上外演出英语版《于无声处》的说明书和剧组演员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