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俄语教学》创刊记

作者:孟庆和
2018年12月27日

1985年12月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在华南师大召开(左三、四为胡孟浩、倪波)_副本.jpg

1985年12月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在华南师大召开(左三、四为胡孟浩、倪波)

1988年11月高校专业俄语教材编审组会议在威海召开(前排右起:北外校长王福祥、本文作者孟庆和、北二外校长王超尘。后排右一:华东师大副校长赵云中,右三、四:上外顾霞君、倪波)_副本.jpg

1988年11月高校专业俄语教材编审组会议在威海召开(前排右起:北外校长王福祥、本文作者孟庆和、北二外校长王超尘。后排右一:华东师大副校长赵云中,右三、四:上外顾霞君、倪波)

1981年5月,教育部副部长周林在华东师大主持召开“全国俄语教育工作座谈会”。会议休息时间,与会代表在满园春色的华师大校区内散步,是日,我就在华师大参加教育部举办为期一年的“高校青年哲学教师进修班”,下课后,我在校园中央大道的一座桥上,偶然遇见了我的老师、上外俄语系主任倪波,和他一起闲庭信步的有: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付克、外语处处长蒋妙瑞校友、上外校长胡孟浩、北外校长王福祥、川外校长群懿、华东师大副校长赵云中、北二外校长王超尘(这些领导均为俄语教授),以及北大、北师大、黑大、南开、山大、南大等一些高校的知名俄语教授。倪波教授拉着我的手说,今天成立了“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并推举胡孟浩担任会长,要求上外俄语系编辑出版一本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以下简称研究会)会刊,刊名为《中国俄语教学》。你愿意回俄语系参加会刊的编辑出版工作吗?这真是一个天大的喜讯!回俄语系工作是我最大的期盼和心愿,我紧握倪波的双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同年9月1日,我从马列主义教研室调回俄语系,由三位同志组成《中国俄语教学》编辑部:主任是张坚(后任上外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中国驻苏联大使馆教育参赞、上海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成员是俄语资深教师孙培伦和我。当时中苏关系尚未解冻,俄语教学处于低潮时期,研究会决定杂志初创时暂定季刊(一年四期),争取在1982年创刊。杂志的定位是:全国性的俄语学术性期刊,主要发表我国广大俄语工作者的教学与科研成果,交流俄语教学经验,反映国内外俄语教学与研究的动态,评介俄语教学与研究的书刊、资料等。

筹备创刊伊始,我主要从事刊物的报批、出版、印刷、发行单位的落实等繁琐工作。不久,国家出版署批准,《中国俄语教学》为“中央级”全国公开发行的俄语期刊,刊号为:CN31-1151,主编胡孟浩,副主编倪波。

为了体现杂志的权威性、学术性、全国性,我们决定登门拜访一批俄语界的老前辈。首先要拜访的是研究会聘请的几位顾问,听取他们对办好杂志的意见,取得他们的鼎力支持,这是办好杂志至关重要的一步。

1981年10月,我在张坚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位于北京复兴门外木樨地的一处高层住宅小区。那个年代,新建的高层住宅在北京也是屈指可数的,所以非常醒目。据说这是专门为一批恢复名誉的老干部、老专家建造的。我们来到位于底楼的一户人家,一位个头不高、一头平顶白发、精神矍铄的70多岁的老人,笑容可掬地招呼我们,他就是我们仰慕已久的毛泽东的俄语翻译师哲。他在苏联学习与工作了15年,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了18年,延安时期还曾担任俄语教员。新中国成立之后是中央编译局的首任局长、北京俄文专修学校的首任校长,也是研究会聘请的顾问之一。老人给我们准备了热气腾腾的茶水,说话声高昂有力,一看就是性情中人。我们在客厅沙发上落座后,师老开门见山、一针见血的指出,虽然目前中苏关系处于冷冻时期,但是冰冻总是要融化。俄语人才一定要培养好,储备好。一定要把俄语杂志办好,为俄语教学服务、为国家的改革开放服务。接着,他向我们简单谈了他的俄语教学和翻译的经历。谈话中观点鲜明、充满乐观。离开时,他送我们到门口,又坚定地重复一句:俄语人才是一定需要的。

同年11月,我随同张坚老师来到中央编译局,并住宿在编译局内利用防空洞改建的地下室招待所。

几天后,我们如约前往不远处胡同内一座传统的北京四合院,拜访中央编译局首任副局长、研究会顾问、上外首任校长姜椿芳。叩开大门,大女儿姜妮娜引领我们进入大院中间的会客厅内。只见身材高大、气质非凡、戴着一副金丝边框眼镜的老校长早就在客厅中央站着,等候我们的到来。他满面笑容地和我们一一握手,此时年届七旬的老校长正在全力以赴从事一项填补国家文化空白的伟大事业——组织编撰中国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我们亲耳聆听了他对俄语教学的见解和期望,并向他汇报了杂志的筹备情况和学校的近况。他愉快地接受了我们的约稿。老校长和蔼可亲、温文儒雅的形象至今仍深刻印在我的脑海之中(详情请见《档案春秋》2010年第3期)。

与此同时,胡孟浩校长和倪波主任约请北大教授季羡林(时任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俄语研究会顾问著名俄苏文学翻译家曹靖华、研究会顾问原哈尔滨外国语学校副校长赵洵等为创刊号撰文。张坚老师约请付克(时任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撰稿,此时正值汉语简化字发布不久,张坚以为“付”是“傅”的简体,而用在姓上一般不用“付”,所以文章刊出后,付克对张坚说,此“傅”不是彼“付”也。

1982年春节过后,我们的约稿对象主要是俄语教育界的知名教授。我又随张坚在北外家属楼内拜访了北外校长王福祥,并围绕如何办好杂志的问题进行了切磋交流。王夫人是上海人,有许多共同语言,因此主客之间相谈甚欢。当时话语语言学还是一门较新的学科,王教授是较早研究这一领域的知名专家,所以我们约请他写一篇“谈谈话语语言学与俄语教学”。我们还约请了南京大学教授余绍裔撰写“俄语教学改革畅想”,黑大教授林宝煊撰写“试谈语法为纲的基础俄语教材”等。当然也组织了公共俄语和中小学俄语的有关文章。

至此,创刊号文章基本落实:胡孟浩校长写了发刊词,在祝贺与期望一栏有季羡林、付克、曹靖华、姜椿芳、赵洵等人的文章,以及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章程、顾问及第一届理事会名单。在教学栏里有余绍裔、林宝煊等人的文章,在语言研究栏里有北外王福祥、上外王德孝、北师大周春祥、北大吴贻翼、辽宁大学陈殿兴等知名教授的文章。此外还有词典介绍、世界俄语之窗等等。

关于杂志中文刊名用什么字体,胡孟浩要求请知名的书法家题写。为此,张坚登门拜访了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著名书画家王个簃,并请他题写了刊名。

1982年5月20日,中国唯一的俄语学术性期刊《中国俄语教学》创刊号在全国公开发行了,广大俄语工作者为之欢呼雀跃,编辑部不断收到来自全国各地读者的来信,他们纷纷表示感谢上外为俄语界提供了发表科研成果的学术园地,希望她越办越好,繁花似锦。在中小学俄语栏里有一篇文章发表后即被上海《报刊文摘》转载,在中小学俄语教师中引起了较大反响。

由于得到全国俄语界的大力支持,杂志发行量不断上升,最高时达到一期发行一万两千册。不久,杂志即改为双月刊,并增加了编辑人员,补增张坚为副主编。

1989年,北外校长王福祥任第三届研究会会长,根据研究会“会刊跟着会长走”的精神,1990年起《中国俄语教学》移址北京,由北外接续出版发行。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校友会原秘书长)